我國茶葉資源十分豐富,在傳統茶葉出現產大于銷的背景下,中低檔茶和夏秋茶資源的利用率偏低,影響茶葉行業效益水平。茶葉深加工是提高茶資源利用率、茶產業規模與效益的重要途徑。本文系統闡述了國際茶葉深加工產業概況,以及中國茶葉深加工產業與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了中國茶葉深加工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趨勢。
中國是茶的祖國,茶資源極為豐富。2017年,中國茶園面積超過305萬hm2,產茶260.9萬t,出口35.5萬t,創匯16.1億美元,茶園面積與茶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國茶葉產業仍存在一些發展的問題:
(1)茶葉產銷失衡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盡管茶園面積增速有所放緩,但是面積依然持續增加,茶葉產量因新茶園的不斷投產而保持高速增長,且這種強勁的增長勢頭在未來5年中依然不會減弱;
(2)茶葉生產剛性成本不斷上升,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茶葉生產的利潤將被進一步壓縮;
(3)我國茶葉出口量短期內難以形成大的突破,國際國內市場發展不平衡;
(4)我國大部分茶區夏秋茶棄采嚴重,茶葉資源的利用率與利用效益偏低。
開展茶葉深加工是實現茶葉資源高效利用、提高茶葉附加值、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拓展茶葉消費領域的重要突破口。
1茶葉深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茶葉深加工的產業范疇
茶葉深加工主要是指以茶葉生產過程中的茶鮮葉、茶葉、茶葉籽、修剪葉以及由其加工而來的半成品、成品或副產品為原料,通過集成應用生物化學工程、分離純化工程、食品工程、制劑工程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及加工工藝,實現茶葉有效成分或功能組分的分離制備,并將其應用到人類健康、動物保健、植物保護、日用化工等領域的過程。
深加工是實現茶葉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茶制品科技水平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徑。我國茶葉深加工經過近30年的發展,技術體系與產品體系基本成熟,開發出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藥物、保健食品、含茶食品、食品添加劑、日化用品、動物健康產品、植物保護劑、建材添加劑等功能性終端產品。
中國茶葉深加工發展歷程與現狀
中國茶葉深加工的起步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以湖南和上海率先開展速溶茶提制工藝技術研究為標志,實現了速溶茶的批量生產和出口。進入80年代,茶皂素、茶多酚的提制技術與應用開發研究,把中國茶葉深加工的研究轉向以茶的有效成分開發為重點。進入90年代,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茶多糖、茶氨酸、茶黃素等的提制技術研究已經成熟并進入批量生產,形成了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的第一波投資熱潮。90年代中后期,茶多酚、兒茶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腫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以茶多酚、兒茶素為主體的健康食品開發快速升溫,由此也催生了進入21世紀后中國又一輪茶葉提取物產業投資熱潮。2000年以來,逆流提取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膜技術、大孔吸附樹脂、逆流萃取、逆流色譜等現代提取分離純化新技術日趨成熟,并被集成創新融入到茶葉深加工產業中。茶葉提取物的生產和出口規模逐年攀升,呈現了高速增長的勢頭。2010年以來,主產我國的茶葉提取物已穩居美國膳食補充劑天然原料的第4位。
目前,我國有規?;牟枞~提取物生產企業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四川、湖南、江蘇、廣東、湖北、安徽等省。2017年,我國茶葉提取物的總年產規模已達25?000?t以上,消耗茶葉原料20多萬t,占中國茶葉年總產量的6%~7%。
速溶茶(濃縮汁)主要成為康師傅、統一等企業的茶飲料生產原料。同時,規模出口到美、日、歐洲發達國家。以茶多酚/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等為主體的茶葉功能成分提取物,主要應用于國內外的深加工終端產品開發中。我國的茶葉深加工領域,采用不到茶葉總產量6%~7%的中低檔茶原料,創造了中國茶業1/3強的產業規模與效益(1?200多億元),較好地促進了夏秋茶和中低檔茶資源的高值化利用。
·中國茶葉深加工產品的市場分析
根據理化性質和功能特性,茶葉深加工產品主要分為茶葉提取物和功能性終端產品兩大類。茶提取物主要包括速溶茶、茶濃縮汁、茶葉功能成分標準化提取物。目前,我國80%以上的茶葉功能成分標準化提取物(茶多酚、兒茶素、茶黃素、茶氨酸、咖啡堿、茶多糖等)是以健康產品原料形式出口到國外,用于開發膳食補充劑或保健食品。速溶茶、茶濃縮汁的50%左右出口到美、日及歐洲國家,作為茶飲料、冰茶的原料。在我國,茶飲料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現已經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是茶葉深加工產品的主板。但是,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妝品等功能性終端產品在我國的市場消費還剛剛起步。
近年來,以速溶茶為主要原料的杯裝奶茶系列產品,快速形成了2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冷溶型速溶茶、脫苦味型速溶茶、高香溶茶以及脫咖啡因速溶茶等速溶茶新產品的市場需求也急劇增加,且隨著茶飲料、茶食品市場的快速增長而潛力巨大。同時,傳統茶葉生產的副產物——茶葉籽的深加工產品茶葉籽油,已經成為與橄欖油媲美的流行健康木本油料。在兒茶素EGCG在美國FDA獲準作為天然藥物原料后,以富含EGCG的茶多酚、兒茶素的茶葉提取物開發降脂減肥、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等功能產品呈現了新的熱潮。隨著國內外對茶黃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活性成分功能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深入,也極大地推動了茶黃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成分提取物的功能產品開發與市場拓展。
2茶葉深加工產業發展趨勢
·中國茶深加工技術發展進程與現狀
起步期:我國最初的茶葉深加工技術研究起步于速溶茶的提制工藝。20世紀60年代初期,最先由福州商品檢驗局采用真空冷凍干燥試制速溶茶獲得成功。進入70年代,上海工業微生物研究所、湖南農學院、湖南長沙茶廠、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先后開始了速溶茶的研制工作。在國家外貿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湖南長沙和上海率先實現了速溶茶批量生產,并出口到美國和歐洲。
發展期:進入90年代后,由于國際上茶與健康研究成果的驅動,茶多酚成為國內外健康產品和食品添加劑關注的焦點。加之當時我國紅茶出口市場疲軟,紅茶改制綠茶以后,國內綠茶消費市場還沒有快速培育起來,中低檔茶滯銷嚴重,茶葉深加工成為我國中低檔茶綜合利用的重要突破口。為此,我國茶葉深加工開始從速溶茶向茶葉功能成分提制領域拓展,并從茶多酚、咖啡堿、茶皂素的提制,逐步擴展到兒茶素單體、茶氨酸、茶黃素、茶多糖,由此茶葉功能成分的提制技術體系逐步形成,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盡管當時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在茶葉功能成分和速溶茶的提制技術水平上一直在追趕日本、德國、意大利和美國等發達國家。
跨越期: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加大國外先進技術與裝備引進的力度,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國內高新技術與裝備得到飛速發展。逆流提取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等現代提取分離純化干燥新技術日趨成熟,并被集成創新融入到茶葉深加工產業中,極大降低了功能成分分離純化的工業化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了茶葉深加工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有力推進了茶葉深加工產業化發展進程。茶葉深加工產品出現了系列化和多元化,我國茶葉提取物加工技術水平與產業規模實現了質的飛躍,國際競爭力與日俱增,并形成了技術引領的市場絕對主導地位。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對食品安全與質量問題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茶葉深加工技術正在由傳統工藝到綠色、節能、安全、高效的技術方向發展,產品從茶葉提取物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終端產品邁進,圍繞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開發的配方與制劑技術也正在快速發展。
·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全球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高度關注,低碳經濟與低碳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天然產物行業國際競爭的加劇,都對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技術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目前,我國茶葉深加工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是企業發展不平衡以及工藝技術不完善。
·中國茶葉深加工技術與產品發展趨勢
中國茶葉深加工產業要突破瓶頸,獲得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應用是重中之重。茶葉深加工產品所面臨的安全性、品質、成本與效益等問題,只有通過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茶葉深加工理論與技術創新需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
(1)以提高茶葉提取物的安全性、高效性為目標的高效安全分離純化技術研究;(2)以改善茶葉提取物的穩定性、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劑型為目標的茶葉功能成分利用基礎研究;(3)基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茶葉功能成分作用效果與作用機制研究;(4)市場規模大、附加值高的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研制。
隨著茶葉有效成分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研究深入,使得茶葉功能成分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廣,依據所開發新產品的功能、特性、消費人群不同,對茶葉提取物的質量規格要求越來越精細化、特殊化,越來越多的溶解性好、穩定性好、安全性高、生物利用度高、功能獨特的茶葉功能成分制品面市,以滿足來自天然藥物、健康食品、功能茶飲、個人護理品、植物農藥、動物保健品等終端產品開發的個性化需求。
通過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終端產品開發,實現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由茶葉提取物為主體向大健康產業的健康產品開發轉移,要求我們進一步明確茶葉功能成分的作用機制,解決茶葉深加工產品的功能精準定位、產品科學組方、劑量與劑型等問題,通過茶與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變現代消費理念,為茶葉深加工產品拓展市場提供理論基礎。在終端產品開發中,要高度關注產品功能的針對性、消費群體的廣泛性、產品資源的獨特性、產品形式的時代性及產品價值的擴張性,引領國際國內市場茶葉深加工產品的發展趨勢。